
書同兄:
明天是“4·23”世界讀書日。謝謝你在微信朋友圈里點贊拙著《閱讀的藝術》!你評論留言:閱讀有藝術,出版也有藝術嗎?有意思!政治有政治藝術,戰爭有戰爭藝術,外交有外交藝術,管理有管理藝術,舉凡教育、學習、寫作、說話、建筑、園林、烹飪、生活等無不有藝術,那么,作為傳播各種知識文化的出版,又怎能沒有藝術?
這幾個月里,許多人都十分關注電視新聞中可敬的醫護人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報道,有許多情景能讓我們這些醫學上的外行悟到其中的精妙,那往往就是醫學中的藝術。一位大夫瞬間做出的決斷,使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搶救危重癥患者,居然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來;一位大夫對使用呼吸機的危重癥患者做出換插管的決定,竟能使得患者轉危為安,讓我們看到了在這些技術操控之外的悟性,這悟性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藝術。
至于許多醫護人員采用各種辦法安慰患者,舒緩患者的焦慮,疫情的電視新聞報道中讓我們時時感受到一種醫護的藝術。唐代孫思邈所說:“大醫精誠。”一位西方哲人所言:“醫學是一門科學,但要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大夫卻是一門藝術。”疫情期間“大醫精誠”的種種情景,讓我們所有人為之感動。
什么是藝術?古今中外哲人們下過各式各樣的定義。歸總起來,藝術最重要的品質就在人的精神創造。人們各種活動的藝術性之高低取決于精神創造的優劣。
出版的藝術也概莫能外。
同處改革開放之初,“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982年一次推出50種,涵蓋世界上哲學、思想、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學術代表作,給遭遇過10年書荒的讀者很大驚喜,為新時期學術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典基礎。
“走向未來叢書”跨越學科限制,執著于思想解放的前沿思考,在選題設計上是面向未來的創新。“走向世界叢書”則選擇晚清國人看世界的不同眼光,借以成為對改革開放的催促和推動,在選題設計上是溫故而知新的創新。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在既往近20年叢書斷斷續續出版的基礎上擴大了選題范圍,提高了出版的密度,體現了新時期的開放精神。“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幫助國人拓寬視野,了解世界當代文學的進程和風貌。如此等等。精神是一個——改革開放,然而選題的角度和風格卻各各不同,這就是出版的選題藝術。
出版的選題藝術可講的故事最多。
在對待原創選題上,許多名編輯風格迥異。馮雪峰編輯長篇小說《保衛延安》,讀稿讀到凌晨4點鐘,一時激情難耐,提出馬上要約作家杜鵬程來交換意見。何啟治編輯長篇小說《白鹿原》,聯系作家陳忠實長達18年,可謂鍥而不舍。龍世輝編輯《林海雪原》,既充分尊重作者曲波的意愿,又毫無保留地投入精力改寫作品,既視作品如同己出,又毫不謀求私利。周振甫身為文史專家,卻在編輯《談藝錄》《管錐編》上全力投入,多有專業上的貢獻,深得學者錢鐘書的感佩。傅璇琮編輯《萬歷十五年》,征得遠在美國的作者黃仁宇同意,在北京邀約文風比較適合的學者幫助全面完善文稿,這才有了后來被稱為大歷史寫作的范本。如此等等。精神是一個——一切為了好書,然而著力點因人因書而異,這也是出版的選題藝術。
在對待出版社原有選題上,出版人也頗有各種藝術的操作。商務印書館把自張元濟起百年來出版的世界學術名著匯集而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把自馮雪峰起半個世紀來出版的中外文學名著匯集而成“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二者后來都成為兩家大社的看家品牌。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把一本原來薄薄的小書《世界美術二十講》改編為插圖珍藏本,全彩印刷,一直大賣至今;其后,又擴充成“二十講系列”,相繼收入《中國古建筑二十講》《外國古建筑二十講》《中國小品建筑十講》《外國現代建筑二十講》《鄉土景觀十講》《西方20世紀別墅二十講》等,成為這家名店的常銷書。
《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第三版)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后,學界雖有好評,可市場并未大賣,編輯并不就此放下,而是時在念中,一旦有了良好時機,主動建議作者修訂,重版書成為獲得國家級獎項的品種。如此等等。精神是一個——求新求變,在選題開發上堅持與時俱進,這同樣是出版的選題藝術。
書同兄,作為新入職的編輯,你們往往會對出版選題的藝術性比較感興趣,不錯,這是整個出版過程里最具創新價值的環節。遺憾的是你目前還只能先從事文稿編輯工作。那么,文稿編輯有沒有藝術性可講呢?
有!文稿編輯也要講求藝術性。
記得我曾經給你們講課時談到過寫作的兩個層次,即“對不對”和“好不好”,其中“好不好”就是寫作的藝術性要求。文稿編輯一般來說也要先從“對不對”來評價規范文稿,這大體是技術活,不可馬虎。最后還是要在“好不好”上多用心。
早年間,曾經有編輯在編發著名作家孫犁的名篇《荷花淀》文稿時,文中寫到抗日根據地,男人都去當兵了,家里的女人想念丈夫,作者寫了一句“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文稿編輯順手改成了“女人們到底有些牽腸掛肚”。他認為牽腸掛肚比藕斷絲連更貼切??墒菚霭婧笕堑米骷也淮笈?,他認為破壞了他的語言風格。這就是編輯工作中常說的“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和“如需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兩條規范。
20世紀50年代,人民出版社的一部翻譯文稿中有“他的病一日日好起來了”的句子,文稿編輯認為里面“一日日”太文縐縐了,就改成了“一天天”,翻譯家把狀告到社長曾彥修那里,為此曾社長召開全社編輯大會談這個問題,指出老翻譯家作為老知識分子,有自己的文風,沒有必要非改成大白話“一天天”??墒?,周振甫審讀錢鐘書的《管錐編》,指出書稿中1000多處錯訛,絕大多數為錢先生接受,而且還在序言中感謝“良朋嘉惠”。在文稿編輯環節,把文稿改好是藝術,不擅改也是藝術,編輯的謹慎從事、相機從事就是一門藝術。
說到出版的藝術,很多人會立刻想到書籍的印裝藝術。不錯,書裝藝術是書籍中最直接的藝術。書裝藝術在美術學科里就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專業。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書籍印裝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出來。
電子書、網絡版再便捷,可畢竟沒有那些印裝藝術高超、印裝質量上乘的書籍惹人喜歡。人們究竟喜歡紙書哪些方面呢?喜歡書的用紙,喜歡書的裝幀設計,喜歡書膠釘加鎖線,喜歡書的字體適中且行間距疏朗,更多人喜歡買書時捧書的快感。更不要說一些藏書家,特別是“復本控”,他們的收藏不僅為新品,還特別重視收藏內容與裝幀、紙張與設計俱佳的書。就連一些喜歡電子書、網絡版而唱衰傳統紙介質書籍出版前途的朋友也承認,說是未來的數字網絡出版時代,大概只有印裝質量講究的紙書可以作為藝術品能夠生存下去。
書同兄,我們并不因為書籍的印裝藝術關系到傳統出版業的生存和前途才高度重視起來,其實,即便遠在數十年前,還毫無數字互聯網技術的挑戰,出版業就強調文稿編輯要在書籍印裝藝術上加強修養。
記得在第九封信中咱們談過這個問題,我建議文稿編輯要跟書裝設計者“同明相照”“同氣相求”,應當成為“半個裝幀家”,善于從整體上把握裝幀方案,為裝幀設計者做好參謀、助手。何況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紙介質出版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提高我們書籍印裝藝術的鑒賞力不僅有利于編輯個人成長,而且已經成為事關行業生死安危的大事,不能不有相當的關心了。
好了,出版環節最后剩下的就是營銷了。營銷也有藝術嗎?不用說,出版的營銷藝術不僅有而且不能沒有。
當年我和人文社的同事操作《哈利·波特》的營銷,為此寫過一篇長文《一部超級暢銷書的生命工程》,稱得上生命工程的營銷方法,總歸帶有相當的藝術性。當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加拿大作家長篇小說《英國病人》,書早已印制完成,一直按下不發,為的是等待同名電影在奧斯卡獲獎的信息,一直等到影片獲得9個獎項的信息傳來,圖書銷售這才趁勢而上,賺得個盆滿缽滿。不能不說是營銷藝術上的成功。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不少出版社將新書發布從線下改為線上“云首發”,不屈不撓地做營銷,令人感慨。
中國外文局組織抗擊疫情系列出版物全球“云首發”儀式,還邀請國際友人通過“云致辭”參加“云首發”式,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達到全球首發的效果,頗具震撼力。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有名言:“動蕩時代最大危險不是動蕩,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我們出版人在疫情之下并不固守“過去的邏輯”,而是創新辦法,堅持營銷,這本身就是一種營銷的藝術。
書同兄,自你入職出版社以來,已經給你寫到第十二封信,剛好成了一打。我們已經就一個新入職的青年編輯面臨的不少問題做了討論,盡管覺得還有不少問題未能談及,可還是只能就此打住。再絮絮叨叨下去,我就該成“老師控”了,讓人討嫌。我之所以在第十二封信里討論出版的藝術,其實就是想建議你對不管是不是討論過的問題,都能把握好一種思維方法,也就是藝術創造的思維方法。藝術創造的思維方法,就是既要堅持價值正確,又要求新求變求好,在考量“對不對”的同時,還要想想“好不好”,把事情做對,還要把好事做好,把好書做好——這大概就是出版藝術的精神和主旨。供你參考吧!
此祝
春安!
聶震寧
2020年4月22日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匯總: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1):寫給新入行的編輯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2):認識你的出版社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3):向老編輯學習什么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4):學會跟作者打交道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5):正確認識社會效益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6):怎樣學會做選題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7):怎樣才能寫好審讀報告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8):不能輕視基本功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9):學會與各部門合作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10):編輯與讀書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11):公益精神和社會擔當
聶震寧給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12):學會出版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