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 聶震寧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突發事件,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出版業的公益精神,廣大出版從業者幾乎是不約而同地迅速行動起來,其社會擔當幾乎成為全行業的一種普遍的職業自覺,讓全國廣大讀者深刻地記住了2020年充滿公益精神的抗疫出版和全民閱讀。
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出版界助力疫情阻擊戰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集中呈現出了出版業在突發事件中的公益精神,如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為逆行的醫護人員兒童子女出版的愛心繪本《媽媽要去打怪獸》、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兒童繪本《九千毫米的旅行》等優秀出版物受到少年兒童讀者的喜愛和廣泛好評;重慶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出版了多種少數民族防疫抗疫出版物,涉及藏文、蒙古文、彝文等語言版本,也有漢藏雙語等版本;中國盲文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出版了由北京市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等適合盲人等特殊群體閱讀的防疫抗疫數字音頻出版物;等等。
據不完全統計,1—3月,全國出版機構共出版與抗疫內容相關圖書近600種,其中青少年、中小學生的科普、漫畫、繪本、動漫、文學作品等占到總量的23%。疫情期間,有些出版物的內容本身與防疫抗疫主題及內容雖然不一定緊密關聯,可因為它們在疫情期間以公益形態推出,拓展了我國防疫抗疫公益出版服務的內容。
2020年我國抗疫出版的輝煌業績必將彪炳出版史冊,廣大出版從業者表現出來的公益精神可歌可泣。這種公益精神不會因社會突發事件的結束而結束,它會成為一種記憶,這個記憶將在今后的某一個突發事件到來時能夠催動我們再次披甲上陣,執筆為戈。從出版業的本源來看,公益精神乃是行業不可或缺的精神,是行業的社會價值的主要部分。
優秀的出版人,總要把公益精神放在第一位,從而勇于為社會擔當。比如振興吾國“昌明教育”的張元濟、認為“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卻比任何行業為大”的陸費逵、“以筆為戈,出版救國”的鄒韜奮,以及葉圣陶、龍世輝、周振甫、鐘叔河、徐誠、沈世鳴等這些編輯出版人的楷模,無不閃耀著出版業的公益精神。
然而出版人的公益精神尚需社會擔當能力,要“道”“術”并舉。優秀的出版人,只有在悟道明道的同時,還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做到“道”“術”并舉,才能使得自己所主張的公益精神落到實處,從而為社會有所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