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演講、基地簽約、學術交流、課題成果發布、圓桌論壇……10月16日,由成都市委宣傳部、韜奮基金會全民閱讀促進會和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二屆全民閱讀研究年會在四川成都舉行。圍繞“推進城鄉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的年會主題,與會領導和嘉賓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推動經典閱讀任重道遠
“人要常常閱讀經典,品讀經典可以培養高尚心靈。”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在主題演講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說,四川今天的讀書風氣這么好,和當年四川倡導閱讀留下來的許多重要經典和論述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鄔書林說:“北宋黃庭堅曾說過,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像黃庭堅這樣的大學問家還要經常讀書,因此,一個民族要把閱讀作為永久的功課,做好做深,做到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家庭。”
今天,我們該怎樣閱讀?如何去讀經典?鄔書林說,其實中國人最有底氣說自己是善于讀書的民族,宋代朱熹的讀書六法是全世界公認的。
鄔書林認為,紙質閱讀在當下仍然是獲取知識最可靠、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他說,根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的相關研究,當一個孩子沒有掌握閱讀技能、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的時候,需要通過讀紙質書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讀紙質書對知識的鞏固力要比讀手機、電腦高出30%,所以,歐美到目前為止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課本都是紙本。紙本和電子文本各有優勢,并行不悖,根據不同情況,各取所長,相得益彰。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哲學部副主任、《文學評論》主編劉躍進也認為,推動經典閱讀任重道遠。在他看來,重讀經典是解決當前精神困惑、重建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經典就是常讀常新的書。常讀常新的著作不多,馬列經典、紅色經典、傳統經典就是這樣的著作。”
如何激活經典的當代價值?劉躍進在學術交流環節提出五方面意見:構建經典價值的詮釋體系、構建經典閱讀的推廣體系、構建經典作品的呈現體系、構建經典闡釋的記憶體系、構建經典導引的鼓勵體系。他特別建議,出版社應主動作為,針對當下的閱讀趣味和生活方式,開發相應的古代經典作品出版物。他建議策劃“古典新義”書系,在串解文意時要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策劃“古代名篇作品大家小書”書系,讓經典作品有符合時代特點的當代表達;策劃“中華文化記憶的文學表達”書系,形成我們的集體的文化記憶庫。
讀紙也不要忽視讀“屏”
紙質閱讀很重要,同時也要推動智慧閱讀。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信息時代下,智慧閱讀正在成為21世紀閱讀服務的新常態。在大數據、物聯網、云服務、認知計算乃至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數字閱讀、移動閱讀、社交閱讀特別是APP閱讀等各種閱讀平臺涌現,智慧閱讀正在逐步形成。
智慧閱讀通常是指為閱讀提供智慧服務,其核心價值就在于關注讀者的閱讀需求及其滿足程度,努力提高智能技術服務閱讀的自主化、精準性、自適應性。聶震寧分析,當下,各級公共圖書館在服務全民閱讀方面正大力提升智慧閱讀的內涵和水準。一些有規模的電商、實體書店乃至一些較具實力的出版機構也在服務閱讀的精準化、大數據化方面加大力度。在廣大農村,全國各地的農家書屋發展創新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提供數字化服務的能力。
“在推動全民閱讀活動過程中,重視紙不要忽視‘屏’”。在學術交流環節,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認為,無論內容的生產還是內容的消費,我們無法回避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內容活動,推進全民閱讀也無法回避數字閱讀。
敖然認為,內容行業做好數字閱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發揮服務形式多樣、聯系讀者廣泛的優勢,積極弘揚主流文化價值,讓主旋律和正能量充盈數字閱讀網絡空間;二是堅持創作傳播精品佳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三是豐富內容主題和服務形式,在優化用戶閱讀體驗上下功夫,將行業的技術優勢、用戶優勢不斷轉化為支撐數字閱讀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四是探索創新行業的商業模式,通過平臺運營、內容集成和終端銷售等商業模式的不斷競爭和整合,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數字閱讀基本生態的構建。
重視城市也不能忽略鄉村
在圓桌訪談環節,來自成都、深圳、青島三個城市的代表交流了各自推進全民閱讀的創新成果。成都大力發展實體書店,目前已建成3600家書店,每年舉辦1萬余場全民閱讀活動。深圳出版集團連續成功舉辦深圳讀書月活動,組織實施“全民閱讀典范城市推廣計劃”,常態化開展閱讀推廣人下基層公益活動。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致力于全民閱讀品牌打造,推出了“匯泉講堂”“葵花田公益課堂”“金薔薇讀書會”等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獲得社會廣泛好評。
在推動城市閱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鄉村閱讀推廣。多位專家認為,應該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在學術交流環節,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院長陳丹提出了城鄉閱讀一體化的三條路徑:一是通過政府主導,推動全民閱讀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工作相銜接,組織城鄉共讀,建立城鄉閱讀聯盟,形成“城村結對”互動格局;二是建立資源流通機制,將城市中優秀的閱讀空間在鄉村進行“微型”復刻,形成鄉村文化地標,完善閱讀服務體系;三是集聚行業優勢,推動農家書屋向傳承展示傳統文化、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文化創意輔導、農村電商等綜合功能提升,打造體驗式、融合創新的新型閱讀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