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書局北京東總布胡同10號舊址(1957年春—1961年秋)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
左起:魏連科(中華書局編輯)、唐長孺(武漢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王府井校史時期唐長孺先生與啟功先生唱和詩
我從未像讀《翠微卻顧集》這樣強烈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空間與時間、光榮與艱辛、古代與當代、國家與文化、今人與古人、學人與編輯出版人等各種因素如此真切鮮活地活躍在具有110年歷史的著名出版機構中華書局,由此而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毫無疑問,徐俊先生的這部新著,一如既往顯示中華書局的內在力量和一以貫之的精神品質,顯示著書局創始人陸費逵留下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基因;一如既往自覺擔當著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命,以“中華”為名,與國家同命,以文化自許,與時代同行;一如既往有著出版業對文化本質的堅守,有守正出新、繼往開來的不懈追求。而《翠微卻顧集》之所以給予我特別強烈的感受,乃是因為這里有鴻篇巨制“點校本二十四史”“十三經清人注疏”、《資治通鑒》《全宋詞》《尚書校釋譯論》《唐六典》《魏晉南北朝史論集》《新舊唐書合注》《管錐編》《全唐詩補編》等60余年來鉤沉修整出版的準確紀事。更重要的是,鴻篇是學人的鴻篇,巨制是編輯出版人的奉獻,最為感動我們的是奉獻了如此之多鴻篇巨制可敬的學人和編輯出版人?!洞湮s顧集》用大量篇幅真實講述了顧頡剛、宋云彬、趙守儼、王仲聞、王仲犖、何茲全、張政烺、周一良、田余慶、啟功、蔡美彪、金燦然、周振甫、傅璇琮、程毅中等一眾通儒碩學,為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和傳承,帶著各自獨有的學識和稟賦,秉承“強毅、專一、前進”的精神,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感人往事。

《翠微卻顧集:中華書局與現代學術文化》,徐俊 著,中華書局
《翠微卻顧集》并不是一部情感濃重的回憶錄。我們珍重它的卻在于它行文中情感的沖淡,在于它不動聲色的講述和不作標簽思維的文風。徐俊不矯飾,文風一如作風,行文猶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他仔細搜集和展示最具說服力的原始文獻,讓我們睹物思人、睹物思前輩、睹物思往事、睹物動情從而感慨系之。他平實地講述往事,他不抒情,他紀事。這里是學人的來龍去脈,這里是編輯出版人的前因后果,他讓我們在不動聲色的講述中堅信往事真切存在,篤信精神值得傳承和弘揚。
鴻篇巨制
讀《翠微卻顧集》,我首先對書中有關二十四史點校和修訂的文章格外關注。這大約是因為早前我在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任職時曾有幸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期間重點出版工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啟動工作的緣故。讀了書中《宋云彬:點校本“二十四史”責任編輯第一人》《從〈史記〉修訂本談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二十四史點校整理的回顧與現狀》以及記述兩《五代史》等諸史點校與修訂過程的數篇文章,對中華書局與國家文化建設的密切關系不由得深為感嘆。
書中的數篇文章對中華書局長期組織整理點校本二十四史的過程作了相當準確的回顧。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余位文史專家,歷時20年(1958—1978)完成的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二十四史點校工作于1958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啟動,此后,在中央的直接安排下,許多學者從各地奉調進京,三次集中校史,一時蔚為文史學術界的盛況。第一次是1963年到1966年,在翠微路,中華書局人稱之為“翠微校史”,第二次是1967年有過短暫恢復,第三次是1971年到1978年的“王府井校史”。1971年,時值國家特殊時期,經毛主席批示同意,周總理當天即指示:請中華書局負責加以組織,請人標點二十四史,由顧頡剛先生總其成。而此時中華書局員工還在湖北咸寧向陽湖干校下放勞動。正是因為這個批示,書局員工得以在1971年陸續回城,第一批回城的就是參加二十四史點校的編輯。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4000年完整連貫歷史記載的國家,這樣說的最重要依據就是二十四史的存在。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書局1958年即啟動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無論是在國家困難時期還是特殊時期,始終堅持往前推進,強烈體現了自覺擔當國家民族文化使命的精神,準確選擇了與國家民族同命運共前進的發展道路,成功創建了中華書局保持至今的出版格局和核心品牌——古籍整理和傳統文化出版,中華書局這才迎來了110年局慶的高光時刻。
精誠所向
讀《翠微卻顧集》,我為書中記敘了一批專家學者與中華書局大量精誠合作的故事而感動仰慕。
出版界一直有著“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之說,作為出版從業者,我當然是深以為然的。不過,此說并不能全面體現出版者與作者的種種情緣。深究起來,許多出版者與作者還有合作過程中結下的深厚友情,為了共同事業而互勵互助,共同成就,也常常成為佳話。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家出版機構,高質量的作者隊伍乃是其不斷發展壯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書中關于點校本二十四史的文章記載,當年,一批學養精深的史學家、文獻學家和編輯家參與二十四史點校工作,顧頡剛、陳垣、鄭天挺、翁獨健、唐長儒、王仲犖等先生都是斷代史方面的頂級學者,中華書局依靠這些頂級學者以及眾多優秀學者集中校史,確保點校本二十四史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從此享有國史標準本的美譽。
書中有眾多篇什談及專家學者與中華書局的關系?!吨腥A書局的良師益友——懷念何茲全先生》《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懷念田余慶先生》《中華版圖書他題簽最多——記憶中的啟功先生》《細微處見精神——追憶劉浦江與點校本遼史修訂》《張政烺先生與中華書局的因緣》《鄭天挺先生與中華書局》《送趙昌平先生最后一程》《平實而通達的引路人——追懷蔡美彪先生與中華書局的情誼》《書札中的雪泥鴻跡——中華書局所藏向達致舒新城書札釋讀》《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的前世今生》等篇,最能說明專家學者與中華書局之間親切深厚的合作情誼。這些文章一一展現了專家學者深厚的學養、嚴謹的治學和對中華書局的信任,生動講述了學術力量和學術資源在打造傳世精品,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貢獻力量的故事。
書中還憶及許多專家學者與中華書局的深情厚誼。啟功先生總喜歡說中華書局是他第二個家,何茲全先生自稱“中華同事”。往事歷歷,令人動容。
仁者仁心
讀《翠微卻顧集》,我在為專家學者們與中華書局精誠合作而感動仰慕的同時,還要對出版業同行——中華書局的編輯出版家們表達由衷的感佩。
中華書局的百年大廈,是所有中華書局人共同創建的,是歷代中華書局人同舟共濟,在學術智慧和時間生命上無私奉獻的結晶?!洞湮s顧集》中重點回顧了貫穿二十四史點校工作始終的三位學者和編輯專家,即顧頡剛先生、宋云彬先生和趙守儼先生。1971年以后,顧頡剛先生受命負責“總其成”,用一周的時間寫就了題為《整理國史計劃書》的萬字長文。二十四史點校本出齊后,70歲的顧先生還寫了一篇長文來總結,主題則為“努力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體現了可敬的老一輩學者在專業上有始有終、追求完美的精神。宋云彬先生在二十四史點校起步階段,作過巨大貢獻。1958年剛在杭州被錯劃為右派的宋先生被調到中華書局來工作,9月13日抵京,也正是這一天前四史工作正式啟動,他立刻一心撲在編輯工作上,可謂寵辱皆忘,9月16日他就寫成了“關于標點《史記》,集齊三家注的若干問題”的建議。趙守儼先生則是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實際主持人。趙先生1958年進入中華書局,完整地參與了歷時20年的點校工作,同時也就成為中華書局歷史學科古籍整理項目的直接規劃者和實施者,甚至為1982年后全國的古籍整理規劃工作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書局編輯家們的認真而又具有高水平的工作往往成為學術界和出版界的佳話?!洞湮s顧集》中記載了周振甫先生為錢鍾書先生的巨著《管錐編》寫出數萬言的審讀意見,王仲聞先生為《全宋詞》編輯審讀寫下厚可盈尺的審稿意見,都是最典型的編輯工作事例。錢鍾書先生采擷了周先生許多精當之論補充到書中,并在序言中寫下“小扣則發大鳴,實歸不負虛往,良朋嘉惠,并志簡端”,真誠表達了謝意。唐圭璋先生在《全宋詞》的合同署名欄親筆補上王仲聞的名字,除了他們的高風亮節,可以說是編者作者相互成就的最好詮釋。
《汪篯與中華版〈唐六典〉點校本》一文生動講述了著名學者汪篯先生受邀參與編輯中華版《唐六典》點校本的故事。20世紀60年代,汪篯先生帶著嚴重的腸胃病,經過一個月,每天連續十小時的審讀,完成了陳仲夫先生點校的《唐六典》的第一遍審讀。“有一段時間,汪先生每晚到陳先生家商討書稿中的問題,有時為了一條校記,甚至是據哪部書而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第二天,汪先生仍然前往,兩人爭論依舊。”汪先生的認真和高水平的工作感動了陳先生,陳先生后來在書的《后記》中誠懇寫道:“雖然是由我獨立完成的,實際上卻包含著眾多師友,特別是汪篯、柳憲(《唐六典》責任編輯)的心血。”足見老一輩學人信義謙遜的氣度和書局老一輩編輯家的影響力。
出版業內許多編輯對首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周振甫先生的編輯業績不僅熟稔而且引為典范。我對周先生更是一直保有高山仰止一般的崇敬,曾經為尋找更多關于周先生的資料,向徐俊先生尋求過幫助?,F在,《翠微卻顧集》正好滿足了我的需求。書中關于周振甫先生的編輯往事記載甚詳,共有《春雨潤物細無聲——周振甫先生瑣憶》《周振甫〈管錐編〉選題建議及審讀報告》《周振甫〈管錐編〉審讀意見——附錢鍾書先生批注》《周振甫〈談藝錄〉(補訂本)審讀意見——附錢鍾書先生批注》多篇,既有周先生關于《管錐編》《談藝錄》二書完整的編輯資料,還有周先生作為編輯大家的治學、為文、為人的風范。1997年8月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目主持人與周先生做訪談,問他:因為工作的原因,您最終沒能成為職業的學者,遺憾嗎?周先生用濃重的鄉音淡淡地回答:中華書局給我編審就可以了。這是多么高妙的對答!
匠人匠心
讀《翠微卻顧集》,可以讀到中華書局大量的出版實例,在大量實例里彰顯了專業出版的工匠精神。
出版是大眾傳播,可出版還是一項專業的文化事業,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它的專業屬性。宋云彬、周振甫兩位先生在專業出版上的工匠精神最具代表性?!洞湮s顧集》中《宋云彬:點校本二十四史責任編輯第一人》《全唐詩補編編輯工作回顧》《要有機會去打一口深井》等篇和所有介紹周振甫先生的文章,都對中華書局秉承的工匠精神作了生動詳細的講述。
《翠微卻顧集》書中多處介紹了中華書局的選題調研、體例設計、內外部審稿制度,讓我們了解到書局是如何通過制度化管理來保障出版物質量的。其中《二十四史點校整理的回顧與現狀》一文全面介紹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的各項管理辦法,足以使得從事出版40余年的我深為嘆服。
首先,中華書局確定了二十四史修訂工程有三項基礎工作:第一是全面清理點校工作檔案,了解當年的點校工作過程、體例形成過程,以及各史特點和點校本主要遺留問題;第二是系統搜集梳理各史出版后有關點校本的意見,查找學者關于標點疑誤的文章,全面了解在學術界使用過程當中,發現并指出的點校本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三是編輯部集中走訪原點校本承擔單位和在世的點校參與者及弟子門生,了解情況,聽取意見。通過這些工作,負責修訂工作的編輯們才能知曉修訂工作的著力點,提早注意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中華書局為二十四史修訂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其中,確定了對二十四史修訂工作各史承擔單位及主持人遴選的三個原則:一是盡可能地考慮原點校單位;二是如原點校單位不承擔的話,盡量考慮斷代史或專題文獻整理研究重鎮;三是重點考慮學術帶頭人及學術力量配備等諸多因素。再就是確定了修訂工作的總則和工作流程:第一是“工作本”制度,要求各本所有異文都要記錄在工作本上;第二是修訂本長編制度,中國史學的傳統就有長編制度;第三是專家審稿制度,專家審稿貫穿方案設計、樣稿確定、定稿全環節,專志、專傳聘請專家縱向把關。最后還規定有編輯組審讀制度和編校部校對制度。在全稿合攏以后,編校部要全部重新通校本史所用的底本,還要把點校本和新的修訂本進行核校比較,明確地知道底本、點校本和修訂本之間有什么差異,其差異還要由修訂小組再次確認,最終達到保證??辟|量的要求。
我知道,把書中如此這般嚴謹而復雜的編輯工作程序介紹給大家,出版業之外的讀者朋友難免會感到相當的困擾和畏懼。然而,這正是我所希望產生的閱讀效果。諸位不妨想一想,倘若沒有如此這般嚴謹而復雜的工作程序作保障,如何能成就“國史”?如何能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守護和傳承?又如何談得上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然而,即便這樣的工作讓許多人感到困擾和畏懼,中華書局的編輯出版人卻能豪邁地表示:“在一個悠久、優秀的傳統中工作、生活,是幸運的、幸福的,我們是這個傳統的一部分,我們承續傳統,又為傳統增添新的價值、新的色彩,因而也放大和延長了我們自身。”這是來自于徐俊先生的“夫子之道”,我相信這也是全體中華書局人的共同心聲。
(作者:聶震寧,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