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不但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每一種體裁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有過輝煌的全盛時期,產生過許多不朽的名作。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標志著詩和詞這兩種詩歌樣式達到的全盛時期。其中的精華千百年來傳頌不絕,已經融入了中華文化的血脈,涵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操,因而是我國文化遺產中最值得自豪的瑰寶。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12月16日晚19:30,長安街讀書會聯合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單位主辦,韜奮基金會黨建閱讀專項基金、深圳公共管理學院改革創新干部學院承辦的“唐詩宋詞的藝術魅力”之學習公開課第六十七講,在長安街讀書會及其黨建、中直、京直、干教、政法、企干、健康、地方、媒體、出版、博士團、英才中心等分會微信群,并在新華網客戶端、央視頻、新華書店總店、咪咕視頻、中國知網、鳳凰網風直播、百度百家號、網易傳媒研究院、微博直播、搜狐視頻、知乎政務、今日頭條、抖音直播、好看視頻、西瓜視頻、騰訊微視、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同時進行,活動累計觀看人次超過130萬。主講嘉賓北京大學中文系博雅榮休教授、國學院博士生導師葛曉音,分別從如何加深對詩詞含義的理解、如何聯系體裁的特點來把握詩詞的創作藝術、如何拓寬視野以增強理解詩詞藝術的敏感性三個方面來引領觀眾一起走進唐詩宋詞的藝術世界。
葛教授認為,唐詩宋詞的藝術魅力在于它們不受時代和地域的局限,雖然產生于千年以前,卻像才脫筆硯一樣新鮮,無論何時吟誦,都有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可以說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但是如何透徹地領會其中的好處呢?
首先,葛教授結合具體例子提出,要讀懂作品,透徹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也就是要看懂看透作品要表達什么,然后琢磨它怎樣表達,力爭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創作用心。比如孟浩然《夜歸鹿門歌》不露痕跡地把“獨往”的哲理化入詩人獨往獨來的形象中,現成而巧妙地在夜歸途中寄寓了獨往的理趣。要理解這類詩里的深意,就要多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宗教哲學思想等知識。如果能透徹地理解詩意,就比較容易把握詩人的創作用心,說清楚作品的表現特點。因為你不是從詩歌理論的一般概念出發去分析作品,而是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在這一首具體的作品中,作者是如何表達他的意思的,這樣從作品中讀出來的體會,必然是你獨有的,不會流于一般化和公式化。
其次,葛教授認為要把握各種詩歌體式的表現原理,聯系體裁的特點來理解詩詞的藝術創新。中國古詩中有古體近體兩大類,古體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絕、三言四言六言,樂府;近體包括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七言律絕等等;詞有小令、長調等等。不同的體式有不同的鑒賞標準。比如歌行長于鋪敘,要求層次復疊,有波瀾起伏。欣賞時或取其氣勢奔放跌宕(如李白《將進酒》),或取其敘情委曲盡致(如白居易《長恨歌》),以酣暢淋漓、宛轉曲折、搖曳多姿為佳。而絕句則以含蓄為上,講究主題和意象單純,留有不盡之意。而每一種詩體在它的發展階段也有不同。不少優秀的詩人都很善于利用體式的特點寫出富有創新性的佳作。葛教授進一步舉出了崔顥《黃鶴樓》、賀鑄《六州歌頭》等例子,帶觀眾一起體會不同體裁的表現特點。
再次,葛教授提倡把握各類藝術的共通規律,增強理解詩詞藝術的敏感性。
她認為,拓寬視野,觸類旁通,了解相關門類藝術的共通規律及其表現原理的異同,有助于理解詩詞的藝術表現特色。中國的詩歌藝術與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園林等相關門類的藝術規律有不少相通之處。尤其唐宋時期,這些藝術門類都發展到了空前繁榮的時期,它們不但成為詩人們描寫歌詠的對象,而且與文學相互影響,大大豐富了詩詞的表現藝術。比如孟郊《灞上輕薄行》不但讓詩人自己置身于人流之中,而且將多年科場失意的經歷濃縮在走路時長出白發的動態中,這個畫面近乎魔幻,這類印象的表現已經具有現代意味;而李后主《長相思》則運用畫筆寫人,活畫出一幅水墨淡彩的美人圖,非常新穎。
最后,葛教授提出,要讀懂作品,除了依靠注釋以外,需要了解的知識很多,比如作家的生平思想、主要風格、作品的題材類型、文學史的理解等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自己今天所講的三點是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需要對詩詞的創作傳統以及相關文化背景都有所認識。而最重要的,還是大量閱讀作品,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說,“作品讀的太少,就不會有兩只知音的耳朵”,因此“反反復復閱讀詩,是最笨而又最聰明的辦法”。她希望熱愛唐詩宋詞的讀者都能多讀多思考,爭取成為唐宋詩人的知音。
講座之后,葛教授與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解答了觀眾提出的問題。整場講座既有方法論指導,又有實例分析,內容豐富,演講精彩,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習近平同志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中提到“古代經典詩詞”應該“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說法彰顯了經典詩詞的生命力。唐代也有一個比喻,所謂好文章應“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葛曉音教授的講座和她的《唐詩宋詞十五講》,正可以帶大家領略古典詩詞常讀常新的魅力。
相聚長安街,學習長安街。與智者一起讀書,與學者一起學習,與高者一起論道。長安街大講堂,以書會友,共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