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從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電視新聞攝影專業畢業后就職于遼寧電視臺以來,姜麗彬同志為黨的新聞事業奮斗了32個春秋。
5年一線記者的摸爬滾打后,自1981年起擔任新聞部副主任、主任;85年起任副臺長、副總編輯;1996年起擔任遼寧有線電視臺臺長、總編輯;2001年起擔任遼寧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總編輯至今。是全國新聞界少有的擔任過三個省級主流媒體領導者的資深新聞人。
(一) 深入一線,頑強拼搏的省級電視臺第一代女記者
姜麗彬同志當時是遼寧電視臺第一個女記者。她大膽潑辣,勇于吃苦,常常一個人扛著十幾斤重的攝影機說走就走(當時全國電視記者使用的都是16mm電影攝影機)。她在煤礦采訪時,敢于和工人一起乘升降車下礦井,在建筑工地同工人一樣爬高,在鑄造廠采訪不顧濃煙粉塵,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幾乎每個被采訪單位對她都有良好的口碑和評價。貼近一線"抓活魚",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做片子,使她成為遼寧電視臺的高產記者,也是全省的高知名度記者,而且她拍攝的新聞片經常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當時沒有全國評獎)。
走上領導崗位后,姜麗彬同志仍不忘新聞人安身立命之本,堅持深入一線采訪。她和同事拍攝的新聞片《鞍鋼大孤山鐵礦36年的變遷》、系列評論《讓社會充滿愛》,分別獲省一等獎,并在全國評獎中分別獲二等獎;她編輯的新聞專題《英雄本色橫滄?!?,獲省優秀新聞專題評比特別獎,同年獲全國二等獎;她創作的紀錄片《一個日本孤兒》獲短篇特等獎;《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日本映像節最優秀節目獎。
(二) 嗅覺敏銳,高屋建瓴,不斷發掘重大選題的新聞指揮官
與人民同在,與時代同行。較早走上領導崗位的姜麗彬同志自覺樹立政治意識、全局意識、責任意識,在更大的舞臺上發揮著自己的才干與潛能,成為嗅覺敏銳,高屋建瓴,不斷發掘重大選題的新聞指揮官。在出思路,搞策劃,抓落實,抓精品的同時,還經常身先士卒帶隊跑一線,制作了一部部精品力作。
1995年初,姜麗彬聽到當年一個在東北殺戮100多名無辜中國人的日本憲兵戰后幾次來中國懺悔的事情后,立刻感到這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好素材,馬上決定作為重點選題。她同記者高國棟先到日本山形縣采訪拍攝當事人,回國后又深入到齊齊哈爾、長春、四平采訪拍攝了大量素材。她既是策劃,又是記者,還是編輯。這部題目為《人·鬼·人--一個日本憲兵的生涯》的紀錄片,通過當年日本憲兵土屋芳雄的自述,穿插受害者家屬的血淚控訴,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把人變成殺人魔鬼,而中國人民的浴血抗爭和博大胸懷使魔鬼又變成人的重大主題。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十分強烈。在四川國際電視節上,該片被20多名中外評委評為最佳人文社會類紀錄片,獲最高獎--"金熊貓"獎。第二年,在日本被評為最優秀節目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還將其作為教學片。10年后,海南衛視、四川衛視、鳳凰衛視等電視臺還將此片作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節目重新播放。
2005年8月,跑口的記者在全省信息產業發展座談會上了解到大連大顯集團已經陷入了資不抵債的窘境、遭到4家銀行起訴的信息。姜麗彬聽了匯報后,敏銳感到大顯的困境具有代表性,立即組織記者深入采訪;并梳理出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大顯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是遼寧及全國眾多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經過反復討論,姜麗彬同志確定拋棄"大系列"的傳統報道方式,集中精力采制一篇高起點、高水平的廣播評論。評論以大顯集團被銀行告上法庭為切入點,從大顯這一"個案"到遼寧電子信息業,再到遼寧的多個大型企業,進行層層分析闡釋。論據的選取既有鞍鋼等省內企業,又有海爾等省外企業。姜麗彬同志親自參與編輯的這篇《旗艦遇堅冰》,論證采取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說服力強,發人深思,在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獎中被評為廣播評論一等獎。
2004年,姜麗彬同志擔任總策劃的系列報道《打造新東北》,獲2003年度全國廣播新聞獎連續(系列)報道特別獎,姜麗彬同志兩改其稿的新聞專題《錯位的公交站牌出售》獲2006年度中國新聞獎新聞專題二等獎。獲2002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新聞專題《搬遷》,獲2003年度廣播電視新聞獎廣播評論一等獎的《海城豆奶事件叩問公眾知情權》,獲2005-2006年度的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的優秀專題《真情女人武秀君》等,都凝結著姜麗彬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姜麗彬還善于把業務實踐經驗升華,有針對性地撰寫了50多篇理論文章。其中《對觀眾意見的調查和對策的思考》在全國廣播電視受眾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人·鬼·人>的背后》被新華社新聞所評為好稿三等獎;《地方臺與MTV》獲省一等獎。近年來,該同志還有多篇論文發表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和《中國廣播》等國家級刊物上。
(三)勇于創新,不斷超越,創下多個全國第一的媒體領路人
姜麗彬同志常說:新聞工作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終生追求的事業。該同志從業32年來,頑強拼搏,不斷超越自我。她雖然是女性,但干起工作不讓須眉,她曾身患重?。?989年罹患癌癥,動過大手術),但始終保持著忘我拼搏的過人激情。
在遼寧電視臺工作了20年后,姜麗彬同志任遼寧有線電視臺臺長、總編輯,5年后,又轉戰至遼寧電臺。當了"一把手",舞臺大了,肩上的責任更大,舞臺變了,她創業創新的激情燃燒得更旺。她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握輿論導向,以精細的領導藝術統領全局,以正直的人格魅力凝聚團隊,以忘我的工作激情身先士卒。所到之處,無不成就斐然。大家評論說:"姜麗彬到哪個單位,哪個單位就紅火"。1996年,她受命組建一個新的省級媒體--遼寧有線電視臺。當時面臨著一無資金,二無采訪設備和播出設備,三無人員和交通工具,而且要在四個月之內推出兩套電視節目。姜麗彬知難而上,科學謀劃,晝夜奮戰,帶領籌備組拼博116天,完成組建隊伍、設備和交通工具配置,建立總控機房,推出兩套上上下下都認可的電視節目。高效率的籌備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為此,省廣播電視廳黨組向全省廣電系統發出通報嘉獎令,稱"遼寧有線電視臺的籌備工作是遼寧廣播電視史上的奇跡"。
僅成立5年的有線電視臺與遼寧電視臺合并時,由當年的白手起家到已經有近一個億的固定資產,從財務零起點到2000年廣告收入9800萬元。這期間,姜麗彬個人的業務又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她策劃的《給你五萬元,圓你創業夢》活動,受到國家勞動人事部的高度關注,她擔任總策劃、總監制的《′98遼寧有線電視臺春節晚會》獲全國星光獎一等獎,她個人也有多個新聞作品獲獎。
2001年她剛到遼寧電臺工作時,該臺的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20名左右。3年后,一躍位居全國十強行列。其中節目創優連年居全國前列--6年來,遼寧電臺佳作迭出,其中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件,二等獎3件;廣播影視大獎評獎中,獲各類廣播新聞獎一等獎和大獎16件,廣播文藝獎一等獎4件,金話筒獎2件。廣告創收也由當年的3000多萬元增長到1.5億元,令全國同行刮目相看。
6年來,在姜麗彬同志的帶領下,遼寧電臺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第一個發起"媒體就業援助行動",幫助幾萬名下崗職工和大學生畢業生找到就業崗位,受到兩任省委書記的高度評價;第一個把廣播節目推向市場,《娛樂雙響炮》欄目熱銷100多家電臺;第一個在省會城市之外異地開辦廣播分臺,擴大省臺節目的影響力;第一個走出國門,在美國洛杉磯、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遼寧廣播宣傳周",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和我國駐兩地總領事親自參加廣播周并講話;第一個承辦省級新年音樂會,現已成功舉辦6屆,新年音樂會被省委宣傳部譽為全省響當當的文化品牌。
從事新聞工作32年來,姜麗彬同志成績卓著。1995年被評為高級記者,1997年被國務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到目前為止,她是遼寧省新聞界唯一被評為省"十大女杰"(省婦聯授予)、省優秀女領導干部(省委組織部、省婦聯授予)、省優秀專家(中共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新聞工作者,并且是全省新聞界唯一連續三屆的省人大代表和專門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