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團精神書寫新聞人生
--記兵團日報社張富強同志的事跡
20年前,剛剛走出新疆大學校門的張富強文質彬彬,戴著一副600度的近視眼鏡,意氣風發地加入了兵團日報社這個使命特殊的集體。
此后的20年里,他無怨無悔地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新聞事業奉獻著青春和才華--近視眼鏡的鏡片越來越厚,已達1400度。
"我把寶貴的眼睛獻給了自己鐘情的兵團新聞事業,值!"張富強話語中充滿自豪。
慧眼識珠
那副深度近視眼鏡的背后,是一個兢兢業業的編輯,是一個心甘情愿為他人做"嫁衣"的"無名英雄"。
2006年9月,報社一名記者采寫了一篇消息:《兵團50萬農民工入工會》,細細讀來,張富強敏銳地發現了這篇稿件的重要新聞價值:農民工問題是一個全國關注的焦點,兵團在保障農民工權益方面涌現新經驗,值得向全國推介。但是,初稿寫作平淡,通常也可以簽發,但為了打造精品,應當精益求精。他當即聯系作者,從導語如何出彩、主體如何架構等等,一一提出詳細修改建議。不出所料,這篇稿件次年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張富強身體力行"三貼近",和農牧團場通訊員廣交朋友,講授新聞課程200多個課時,有些基層單位經常點名邀請他去采訪、講課。20年來,他精心修改、編發稿件6000余萬字,數百件經他編輯的作品在中央及省級新聞獎評選中獲獎。其中:通訊《為有犧牲多壯志》獲第七屆中國新聞獎編輯二等獎;《綠化樹》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編輯三等獎;《大米經濟沉甸甸》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編輯三等獎。
火眼金睛
又是一個凌晨,馬上就要交版清樣了。每當這個時候,張富強那雙深度近視的眼睛便格外警覺,并要與疲憊和那些隱藏至深的差錯作最后的較量。"這張圖片有問題。"編輯部的沉靜此時被張富強激動的聲音打破。
那是一張來自武警部隊的新聞照片,新入黨的武警戰士正莊嚴地向黨旗宣誓。作者可能因為選擇拍攝角度的原因,為突出畫面效果,黨旗在照片中竟然反轉了方向。一個反方向的黨徽如果出現在黨報的要聞版上,那可是重大的政治差錯。
張富強憑著一雙"火眼",為黨報優質出版當好"守門員"。
然而,煉就這雙"火眼"卻非一日之功。學習,學習,再學習,是張富強迎難而上的法寶。多少年來養成的習慣,他的案頭始終有三支筆:一支紅筆用來改錯,一支黑筆用來重寫稿件,一支毛筆用來抹去稿件中多余的內容,使稿件干凈整潔地進入下一工序,最大程度地減少差錯。
去年10月,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七大召開。本不該張富強值夜班,他卻主動請纓,從早到晚連軸轉,每天工作到凌晨,稿件處理、版面安排、文字校對、后勤服務,哪里忙碌他就出現在哪里。經報紙閱評組檢查,大會期間的新聞版未出現任何差錯,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沒錯一處。
那雙"火眼"曾伴著無數稿件和清樣,度過一個又一個無眠之夜。
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西方反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對新疆的顛覆和破壞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做好兵團這一特殊社會組織的黨報輿論引導工作,任務極為艱巨、繁雜。張富強不但肩負著夜班值班終審報紙任務,而且作為編輯部負責人,白天和節假日又必須在崗。在20年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夜班工作中,憑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張富強無數次發現并糾正了重大差錯,所閱審過的數千個版面從未發生過政治事故和重大差錯。
眼界高遠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76個農牧團場分布在祖國西北漫長的邊境線旁,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內涵的兵團精神感動著全國人民,也在張富強內心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鼓舞他在新聞人生中盡情書寫自己的歷史。
在繁重的編務工作之余,張富強時常深入到兵團農牧團場、醫院、學校和工礦企業采訪調查,足跡遍布176個農牧團場中的150多個,行程百余萬公里,并充滿激情地采寫了一批反映兵團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碩果、探究兵團深層次改革問題的重要報道,其中《黨員本色》等20多篇稿件榮獲新疆、兵團新聞獎。
記得第一次赴基層采訪是1992年金秋去巴爾魯克大山下的農九師。當時,他的兒子出生才百天。他乘坐長途汽車,再換乘拖拉機,有時候還要徒步登山。趕不上吃飯的點,就用新疆特有的馕餅充饑,渴了,就捧點渠水對付。
2007年9月,他在伊犁墾區農四師七十六團采訪,車行至中哈邊境的格登山下,張富強突發急性腸胃炎,一陣陣揪心的疼痛讓他的額頭出現了黃豆般大的汗珠。他仍然頑強地堅持奔波80公里到采訪結束,傍晚回到住地后就被送進了醫院搶救,連續輸液6個小時。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擻地踏上新的征途--奔赴位于博爾塔拉大草原的農五師采訪。
承載著艱巨的職責,卻過著清貧的生活。作為一名新聞單位的中層干部,同行業的同齡人有的住上了別墅,開上了小車,而張富強至今還住著60多平方米的舊房子,每天擠公交車上下班。同事患腦瘤情況危急,充滿愛心的他一次就捐款1000元。也曾有多次,客戶來辦公室遞上紅包,要求在版面上刊發軟廣告;基層單位邀請去當"槍手",操作有償新聞。面對誘惑,張富強斷然拒絕。他說,新聞工作者的專業道德不允許我違背良心。
著眼未來
2002年3月起,張富強擔任報社新聞編輯部主任,深深感受到肩負的重任和因為這份重任而產生的壓力與挑戰。
很快,他勝任了新角色,并在工作中發揮出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策劃、承擔了近年來兵團日報重大宣傳報道戰役;撰寫社論、評論員文章和重大報道20多萬字。在他的策劃、主持下,新聞版開設了《走進農家》《兵團人》欄目,把50年來無怨無悔鎮守祖國邊關的軍墾職工作為關注、敘述的主角,受到專家和讀者的廣泛好評。近年,他組織實施了兵團日報報相、欄目改革,簡約、清新、明快、舒展的版面風格,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多彩內容,使兵團日報成為引領兵團報業改革的旗幟,連續6年被評為新疆"雙十佳"報紙。
榮譽紛至沓來。2005年,張富強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兵團"十佳"新聞工作者;2006年,他所負責的部門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出版發行先進集體;2007年,他還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薦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候選人。
在20年的新聞生涯中,張富強把每一次挑戰都視為新的起點,雖然挑戰中充滿常人無法體會的酸、甜、苦、辣……但每一次,他都異常堅定果敢地出擊。他那看似儒弱的深度近視的雙眼中,始終透露出執著和堅毅,始終凝聚著目標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