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采寫簡況、作品評價、社會效果、獲獎情況)
該篇通訊以宏大的場面、感人的細節、精美的結構和細膩的筆法,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兵團人舍生忘死、抗洪搶險的壯麗畫卷。作者得知農六師一零五團遇到特大洪水襲擊的信息后,迅速趕赴災區,不顧生命危險深入采訪,連夜消化素材,認真構思,精心寫作,并以最快速度完稿并發回報社。
張富強同志作為版面主持人和編輯,第一時間將稿件反復修改,認真推敲,并組織編輯部集體討論,力爭使該報道盡善盡美。隨后,于次日將稿件在頭版頭條位置包框刊發,配發評論員文章。稿件處理感染力強,版面效果突出明顯,使此篇重大報道完全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當天兵團日報的報紙閱讀率大幅上升,職工群眾非常關心災區情況,紛紛來電來函詢問,許多人還寄來捐款,向災區人民表示慰問之情。張富強組織編輯部人員因勢利導,組織強勢宣傳,各墾區廣泛掀起了向抗洪救災英雄群體學習的熱潮。農六師一零五團當年被評為兵團抗洪救災先進集體、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團場
此篇通訊題材重大,創作精良,編發效果錦上添花,是兵團新聞界幾十年間不可多得的一篇優秀新聞作品。在1996年度中國新聞獎評比中,獲得評委的一致較高評價,被評為二等獎,成為兵團新聞史上第一件獲得該等級獎項的作品。
該作品編輯張富強在稿件產生、發表到造成重大影響的全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作者和編輯部的認可和贊賞。作品參加中國新聞獎評選時,張富強也因此榮獲編輯二等獎,獲得了榮譽證書和物質獎勵。
|